9月5日至6日,上海音乐学院教授、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将在东方艺术中心以两场音乐会呈现完整的六首《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》。这是王健时隔20年再度录制这套巴赫作品并发行专辑后,首次现场演绎一整套巴赫“大无”。
20载岁月沉淀,丰厚的人生阅历催生更多感悟,也让他的琴声中添了许多况味。如果说20年前的版本更侧重技巧呈现,那新版的诠释则追求“古朴与苦涩”的气韵,诚如王健所说:“音乐需要流动感,每个音符、每段旋律都该有生命力,这不是技巧的堆砌,而是内心与作品的深度共鸣。”
王健近照(徐程 摄)下同
从“技”到“意”的境界提升
作为享誉世界的大提琴家,王健每每举行公开课,或和琴童及家长面对面交流,都会被问及“成功秘诀”。在他看来,中国从不缺少技巧出众的演奏者,但这份技艺是否能助力他们提升到演奏家的境界赤盈配资,却并非简单的“量变到质变”的过程。
从“技能”到“意境”,关键在于“是否拥有强大的自我”。他坦言,国内教育能快速让学生掌握技法、形成“专业模样”,但若过度侧重技巧,易让学生丢失“心声”,沦为“机械拉琴”;国外教育虽注重保护学生“心声”,却因缺乏引导导致进步缓慢。他说:“真正的跨越是在扎实技巧之上,找到自我与音乐的连接,不让技艺掩盖内心的表达。”
乐感的维系也需要长期的努力,他以街头艺人为例:“有些艺人技巧不完美,却能打动人,正因他们在‘用精神演奏’;反观部分技巧娴熟的演奏者,听众觉得没感觉,根源是没把自己的理解融入音乐,只是‘做出来’的表演。”
从技到境的升华关键是奏出“心声”
在他眼中,从演奏者到演奏家的核心突破,在于打破“为技巧服务”的思维,实现从“技”到“道”的升华,“演奏家要敢于把内心独特感悟传递出来,让音乐成为‘心声的载体’。”
音乐烟花中寻找精神共鸣赤盈配资
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,年轻人为何要来听几百年前巴赫的音乐?“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构筑精神世界。”在王健看来,科技的日新月异让生活愈发便捷和舒适,让人们与刻骨铭心的情感渐行渐远。巴赫曾多次经历丧子之痛,这样的背景让他的音乐更直接、犀利,每一个音符都源于对生命的深切体悟,毫无矫饰。
王健引用一位友人的感慨:“听到好的音乐时,你的脑海里会放烟花!”在他看来,巴赫的音乐正是点燃“烟花”的引线 。
听到好音乐,脑海中会放烟花
“如今我们都在快节奏、高压力的生活中,年轻人往往被各种琐事裹挟,当他们的精神世界不足以抵抗这份裹挟,往往就会逃避到虚拟世界。”王健直言,巴赫的音乐蕴含着对苦难的接纳、对信仰的坚守,他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短暂的情绪释放,更能让年轻人重新审视人生。
物质带来的满足感往往转瞬即逝,但巴赫音乐所激发的精神共鸣,却能让人在喧嚣中找回内心的宁静,在面对困境时汲取前行的力量。
悲悯是艺术最深沉的底色
看王健拉琴,总会不由自主地被他悲怆的表情代入,感受到生命苍凉的底色。而现实生活中的他,幽默、睿智、豁达又有洞见力。他坦承:“拉琴时,我会变得很严肃,那是一份敬畏心,面对古典乐,你应当有这份投入。
他的琴声中有一份悲悯
在王健的琴声中,最难得是能够听到一份“悲悯”赤盈配资,这和他喜欢的作曲家巴赫以及钟爱的名作《百年孤独》一脉相承。“音乐中的悲悯,不是简单的悲伤宣泄,而是对生命的尊重、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怀。”他坚信,“悲悯”二字蕴含着音乐的灵魂,是所有创作的初心之一 ,也是音乐对人生最深刻的感叹。他说:“音乐应当是对复杂情感的承载、人生百态的写照。”
顺和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