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3日,由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主办的“抗战中的大学”—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“行走的课堂”活动,在上海理工大学拉开帷幕。60余名大中小学生怀着敬意,沿着历史的足迹,在实地讲解、情景对话与沉浸式体验中,重温上海高校在烽火岁月里坚守办学、救亡图存的峥嵘往事,让“教育报国”的红色基因在行走中代代相传。
ai赋能红色教育
“同学们好,我是刘湛恩。”在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烈士故居,一位身着长衫、神情坚毅的AI数字人缓缓“走出”,沪江大学(现上海理工大学)刘湛恩校长AI形象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。回答学生“面对死亡威胁,您为什么还能坚定地抗日?”的提问,AI“刘湛恩校长”目光坚定:“在国家危亡之际,每个人都有守土抗战的责任。作为教育者,我要让学生明白,读书是为了救国图强——这是中国人的骨气,也是我们办学的初心。”
作为刘湛恩AI形象创作团队负责人,上理工编辑出版研究生党支部的汤茗迪介绍,为了还原刘湛恩校长的神态与气质,团队查阅了300多份史料乐红网,反复比对照片、演讲录音,请教了校史专家,使得这位崇高的教育先驱与民族英雄不再只是书写于史册中的名字,而是以可感知、可对话的形式,跨越时空,生动地走到身边。
行走的课堂
上理工档案馆肖琳琳老师以“赤诚爱国心,浩然天地间”为主题,为现场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“开学第一课”。在上理工档案馆馆长孔娜的带领下,师生们还在校园内开启了“行走的课堂”。“思晏堂是学校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幢大建筑,80年前刘湛恩校长就是在这里,多次发表抗日救亡演讲,号召在民族存亡关头,全国上下精诚团结、一致抗日。”孔娜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前停下脚步,结合史料档案讲述抗战的大学背后的故事。
九校联动
从复旦大学师生携校旗典籍辗转四省西迁重庆,以 “学术救国” 守文化根脉,到同济大学师生推仪器图书跨越六省迁徙,凭工科专长援前线建设;从上海交通大学迁云黔建分校、自制教具育千名工业人才,以技术撑后方发展,到上海大学前身院校建地下联络站,用文化宣传唤民众抗争……近日,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以“上海高校抗战记忆”为主线,遴选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上海理工大学、上海财经大学、上海大学、上海音乐学院、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的红色文化点位,打造“主题展览+实地讲解+情景再现”的“思政大课”路线。9月3日下午,师生们就沿着这条“思政大课”路线,开启了九校联动的“行走的课堂”,共同追溯上海高校在抗战岁月中的峥嵘历程。行走的每一站都生动展现了中国高校和师生在抗战期间,以不同方式践行“教育救国”的理想与担当。
此次“行走的课堂”活动,以实地体验为纽带,串联起上海多所高校的红色资源,让大中小学生在触摸历史、对话先辈中深化了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。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负责人、上理工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凡表示,未来将继续挖掘高校红色资源乐红网,推出更多沉浸式育人活动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,激励更多大中小学生为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贡献力量。
顺和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